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石牌古镇(苏祥义著)古镇石牌商业文化之十八:三十六家粮行

[复制链接]
芦苇飞雪 发表于 2024-5-6 09: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商业文化之十八:三十六家粮行

发表于2013-11-19 20:17:44
石牌在过去有36家粮行,据说官府有规定:石牌镇粮行业发帖36张(相当于现代营业执照),在经营活动中,粮行的数量只许減少,不能增多。由于明清以来石牌是汉江中游重要码头,所谓“日有千帆竞渡,夜有万盞明灯。”“舟车辐辏云集。”就是石牌繁荣的写照。古镇750多商户中,在以农耕为主的时代,36家粮行是农民和各类商业间的重要桥梁。农业丰收才能带动各行各业生意的繁荣,号称小汉口的石牌从汉代以来就是交通要冲。米粮贸易兴旺,是附近的粮油商品集散中心。山街北钥门外就有郭德金等三家粮行,李作富和李德丰,李平成等李氏族人上十家粮行。山街南半头还有邓元盛,钱帮玉,杨纯喜,杨隆盛,罗天宏,苏泰来,苏亿顺等共二十来家粮行。其余数家都分布在东街,衣街和西街等处。
我幼年时候听说在1945年石牌光復后,农业连年大丰收,粮行生意特好。每家粮行都有相对固定的客户(粮贩子和农户),我家就有远安花林寺、荆门烟燉集,掇刀石、苏黄集和毛集、马公洲的粮贩子和农户为常年宾客。一到秋粮上市季节,外地到石牌採购的很多粮商都租了仓库,请各家粮行代为收购粮油。在收取粮食贩子和农户的粮食时多数都靠用斗量,(一斗糙米25斤,还要碾子碾或碓窝臼后才或熟米。那时沒磅秤,只有斗、升等量具和木杆秤)。搬斗是吃力的活,生意忙时一天要搬几百斗,累的腰酸背疼。量米时斗上面园尖的米用木档子推下作“行用”,即手续费。-斗可档下半斤左右,一个粮季下来(阴历八到十月)生意好可收千余斤“行用”,这就是粮行里一家人半年的生活来源。夏收粮食交易量极少,有时"行用"还不夠吃。镇上多数小粮行的生计便靠“行用”来维持生活。
外地粮贩一头驴驮六七斗糙米,骡马驮八斗至一石二,赶牲口的人还要肩背三、五十斤。一个马帮少则三五人,多者八到十人结伴而行。我家的宾主花林寺的贩子,头天半夜就得动身,走到荆门吃早饭,当天赶到石牌己是半夜,到粮行后就在街上租床棉被(石牌有很多靠出租棉被为生活来源的家庭)到我家楼上垫着稻草将就过一夜。我祖母就铡稻草卖给米贩子喂驴马;生意好时房前屋后可拴二三十头牲口,(我家房柱都被牲口啃的千孔百疮又不能索赔)母亲和伯母为贩子烧饭,只收点米菜钱。米贩子和开粮行的小生意人是何等的艰辛!其它小粮行大致如此,基本是全方位服务,真正的“僱客是衣食父母”不然那有相对固定的客户长期上门?
大粮行就不同了,雇有数名帮工过秤搬斗,有粮仓囤粮,有船支运销,本大利丰。石牌码头秋收之后很多时间都停靠千余艘木船,所以史上有“日有千帆竞渡”之说。从秋粮上市以后,外地粮商云集石牌,住滿了酒楼饭馆;运粮的马帮和卖粮的农户人喊马嘶,每天数千名乡户和贩子,千余头骡马,日均购销达三十余万斤,(当时物价极低,每斤米只两三分钱,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以后,大米销价也只七八分钱一斤)所以一到秋季,卖粮和经商的人流把石牌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卖了粮的贩子们,还要贩回日用百货和洋油洋火洋布;粮食购销的繁荣,也带活了酒楼饭庄,繁荣了百杂商号。整个石牌要沒日没夜的忙活三个多月的粮食生意。

(石牌豆腐论坛申明:版权作品,仅供查阅,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电脑版|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钟祥豆香信息服务中心|石牌豆腐论坛 ( 粤ICP备14028104号-1 )

GMT+8, 2024-11-22 15:0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