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坚实的脚印(邱启鑫著)--第一章 故乡 文化名镇,梦里最美

[复制链接]
芦苇飞雪 发表于 2024-3-17 09: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化名镇,梦中最美

我的家乡位于湖北省钟祥市西南的石牌镇,东经112°21’-112°33’,北纬30°52’-3104’之间。最低海拔41.2米,最高海拔80.2米。东临汉江,南与沙洋县马良镇交界,西与沙洋县沈集镇、掇刀区麻城乡,东宝区牌楼乡接壤,北与钟祥市冷水、文集镇相连。
据史书记载,石牌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三国时,名为“荆城”,是军事要地,蜀汉将关羽常屯兵于此。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石牌名为荆台县,隶属荆门州。唐宋以来,名为荆台镇。
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属钟祥县,后改为石牌镇。清代初年钟祥县有县丞驻石牌,负责管理全镇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水利,镇上集街衙门即为其办公场所。
老镇离汉江1.5公里。镇东边原有一条二三十米宽的小河由北向南蜿蜒流过,连通着竹皮河和汉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清澈的河水轻轻流淌。河上有一座拱型杉木桥连接着两岸。
新中国建立后,在河上修建了一座石墩钢筋水泥桥,拆掉了木桥。河边建有用长条大青石修砌的埠头,每天从早到晚,挑吃水的,洗菜的,清洗衣服的,络绎不绝。河岸垂柳成阴,喜欢垂钓的人不时从缓慢流动的河水中钓起一条条鲤鱼、鲶鱼、刁子鱼。河水丰满时,还有木船运着粮食和其他货物往来于石牌下辖的皮集、瓦瓷两个小乡之间。
老镇在古代建有一圈土城,设东南西北四眼门。镇内有集街、东街、西街、衣街、山街、上正街、岳王街、火神街、仁和街,以及崇果寺前的寺门口、萝卜口子等十余条街道,各街道口建有管卡拱门。镇东河边建有听江关、第一关和来凤关,镇内有阊门,中阊门和下闾门。镇子周围从南到北建有延寿
牌门、望山门和北钥门。
老镇历史悠久,古建筑多。建于唐代的崇果寺(前佛殿和后佛殿),就是其一。殿内供奉着多尊高约2米的铜铸佛像,工艺精湛,金黄闪亮,栩栩如生。
镇东有泰山庙、陕西会馆,镇中有关帝庙、岳王庙、火神庙,镇北有广慈庵、王家大桥,镇西有雷祖殿。
镇西南萝卜口子外的肖堤旁,还有未完工的宝塔遗址。用大青石砌成的塔基高约3米,于20世纪五十年代拆掉了,数米长的大青石被运到小河上建了桥墩。塔基里挖出了数百根好几米长的柏木,1958年运到石牌中学建了教室。
听老人们讲,东街南头于清嘉庆年间修建的文星阁(又名魁星楼)被日机炸毁了。
集街与火神街的交界处有一幢老衙门、山街上的“当铺”和上正街的“刘花行”等一批高大的明清建筑,非常别致考究。“当铺”高大的围墙内还有条很长的跑马巷。这些建筑内假山、荷花池曲径通幽,迷宫一般,均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拆除改建了。
镇内十多条街道“井字”形布局,路面中间用大青石板,两边用鹅卵石镶铺而成。街两边的店铺和民居是一色的白墙黑瓦马头墙的明清建筑。
现仅存的关帝庙古戏楼,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楼高9米,面积约100多平方米,多根方形石柱顶托楼身,红墙碧瓦,斗拱飞檐。楼内雕龙画凤,工艺精致。
1956年关帝庙改建成中学,图书室就设在戏楼的二楼上,我上初中就常去借书。古戏楼虽历时300年,几经战乱和风雨,却仍然保存完好。
戏楼两旁高大石柱上的对联还清晰可见:“似演麟经善恶收场分衮钺;差怡凤目笙歌震响叶琅璈。”清代石牌书法家吴岗楼,在戏楼人口处,约3米高的屏墙上书有16个大字:“正气凌宵,威震华夏,德配天地,道贯古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的石牌镇关帝庙古戏楼 今。”据史书记载,自清乾隆以来,有包括湖北、河南、湖南的二十多个戏班到此演出,可见当时石牌古镇的戏剧文化兴盛至极。戏楼现已作为文物受到了保护。
古戏楼的正对面是供奉关老爷的大殿,殿门前廊柱上刻有一楹联:“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先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苍天。”
我上小学三年级时,教室就在大殿西的一间屋子里。下课后我和同学们就在庙内院中玩耍,也常结伴进入大殿,只见关帝圣像端坐中央,赤脸,凤目,虬髯,威风凛凛。关帝两旁站立二将,左为关羽之子关平,手执长矛,右为马夫周仓,手执青龙偃月刀。殿堂一边立有摆放兵器的木架,另一边放有一石头马槽。伫立殿内,阴气森森,令人不寒而栗。我年幼时胆子小,不敢一人到殿内玩耍。后来拆掉神像,把大殿改建成了初中男生寝室。
至于镇中,古建筑就更集中,有上真观、荆台书院和岳王庙,火神庙等。镇中的继善堂,建在岳王街的中端,坐西朝东,我家老宅就在它的对门。北面相隔数家,有一座岳王庙,斜对门是斋公堂。
继善堂始建于清代初年,由石牌商界知名大亨出资精心建造,是石牌商界人氏活动的场所。
进入大门,穿过门厅,就见一小庭院,院内青砖铺地,右拐角处有一小花坛,面积约十余平方米。花坛内砌有一座小假山,假山太湖石的背面有一窝郁郁葱葱的翠竹,花坛边长着一棵枝叶繁茂的梧桐树,像一把大雨伞,撑在庭院的一角。

走过小庭院穿过走廊,来到祠堂中央,便见到一座小巧别致的亭楼。底层空敞,青砖地平,楼脚四周是大青石台阶。楼高两层,楼顶四角飞檐上翘,悬挂着四个铃当。二楼上挂有一块匾额“崇德亭”。从楼梯上到二楼,有一约十多平方米的房间,四周均为雕花镂空门窗,铸铁雕花栏杆绕亭楼一周。
崇德亭周围共有厅堂十余间,均有廊道相连。堂内青砖铺地,堂前阶沿全是一色的长条青亭楼西边院墙上开有一院门,打开两扇厚重        
,我们的家就在这条街上        的院门,即是建于唐代的崇果寺前佛殿。        
前佛殿后檐场地上,长有一棵银杏树。树龄近千年,高约20米,粗约
1.5米。伟岸苍劲,每年春夏枝繁叶茂,秋天则金叶满树,银杏满枝。捡散落一地的白果烧熟了吃,是我和小伙伴们最乐此不疲的一件事。
站在亭楼上,环顾四周,整座建筑白墙黑瓦,古朴幽静,错落有致,典雅壮观,令人赏心悦目。
亭楼北面厅堂正中,挂有一块匾额“继善堂”。
多处厅堂均刻有楹联,其内容多为:知书达理,孝义为先,和善为贵,诚信为宝等。这些都折射出先人的处事方略和高雅志趣。
1941年抗战时期,继善堂改为学校,用于教学。1949年建国后,人民政府仍在此处办学。我就在这所学校里,读完了六年小学。

六年内,亭楼四周的多间教室,都曾经是我学习的课堂。下课后,我和同学们常在庭院内、操场上、银杏树下嬉戏玩耍。
学校建在这古色古香的继善堂内,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凸现出一种雅致之美,使人感受到先人们深遂的人生哲理。
记得上小学时,朝鲜战争爆发。学校召开学生大会,动员我们响应毛主席号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每个学生至少捐款一分钱,给国家买飞机大炮抗美援朝。我的爱国热情立即萌生,马上跑回家向母亲说了捐款的事,母亲听后二话没说,给了一分钱,让我捐给了学校。看到老师公布的捐献名单中有我的名字,感到十分自豪和高兴。
从此“热爱祖国”这四个字就在我心里扎了根。
对这古老的小镇,我有一种深深的依恋。家乡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像甘醇的乳汁滋养了我,文明传统深入我心,使我的心灵受到感染,逐渐明白要认真读书,热爱祖国,学好人,做好事,长大为国家作贡献。
踏足古镇老街,好像回到了明清甚至更远的古代。寺门口集贸市场买菜的家庭妇女们,与进镇卖菜农民的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街上小贩的叫卖声,餐馆、茶馆伙计的吆喝声,河边女人洗衣洗菜的交谈声与流水声,还有孩童们追赶嬉戏的欢笑声,不时在我耳边回响。
然而,时过境迁。由于历史的沧桑,时代的发展,很多街景已不复存在。
但故乡古镇的青石板老街,徽派民居,弯弯        原石牌小学千年的白果树        
的小河,残留的古建筑,千年的白果树,纯朴的民风……总让我魂牵梦绕,终生难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电脑版|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钟祥豆香信息服务中心|石牌豆腐论坛 ( 粤ICP备14028104号-1 )

GMT+8, 2024-11-22 16:45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