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飞雪 发表于 2024-4-25 09:59:02

坚实的脚印(邱启鑫著)-第六章征途 当家的日子

1977年8月我33岁,被提升为雨林公社党委副书记,分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这是基层行政干部最辛苦的一项工作,一年四季要在农田水利工地上组织施工。加上雨林公社水利设施比较落后,建水库,挖渠道的任务就更重了。
任职三年多,我负责完成了三项工作任务,受到了县委领导的赞赏和群众的好评。
漳河水库库底挖引水渠。
1977年初秋,数月干旱无雨,全公社漳河水库灌区的数万亩水稻正“低头散籽”,差最后灌一遍水,稻谷就可以成熟了。
漳河水库的蓄水己经放完,我社遭受严重干旱,到手的粮食眼看将要颗粒无收!
荆州地区派专员住漳河管理局领导抗旱,决定在漳河水库底部突击挖渠引水,二级提水入总干渠,解决灌区水稻的受旱之危。
分配荆门、钟祥两县灌区组织劳力赶往漳河水库,抢挖引水渠。分配钟祥上1000人,其中贺集公社上500人。党委书记陈德传把这一任务交给我。我带领500名劳动力,乘坐上十辆解放牌大卡车(荆门炼油厂支援),疾奔漳河水库工地。
500多人集中住在宏图机械厂空置的一间大厂房内,一床凉草蘑往水泥地上一舖,就睡在上面。施工五六天,我身先士卒,带头下到己干涸的水库低,站在齐大腿深的淤泥中指挥施工。
数百人挖挑淤泥,工效低,人在淤泥中艰难跋涉。我察觉这一问题后,组织劳力排成一队队像“传送带”一样的队伍,用脸盆从渠底往上传送淤泥,大家干得劲头很高,工效明显提高。后来提前完成了开挖引水渠的工程任务,受到钟祥县漳河抗旱指挥部的表扬。
修建漳河四干渠一分干工程。
1977年夏天抗旱时,为让漳河四干渠水放到雨林公社受旱的水稻田里,公社派往渠道上接水的农民,与上游荆门县马集村的农民发生了械斗。起因是马集村农民在上游,抢了分配给雨林公社的抗旱用水。
为从根本上解决漳河水难以放到雨林公社的老大难问题,只有新开一条盘山渠,避开在上游抢水的马集村。
这项工程经县水利局勘察设计,报县委批准同意后,由雨林公社组织施工。公社党委书记宋士容到县里要了二十万元资金,用于修建漳河四干渠一分干工程。
1977年下半年,我接受任务,上了漳河四干渠一分干工地,领导指挥两三千人施工。
该工程为两大项目组成,一是建一个100多米长、6个10多米高的桥礅支撑的,钢筋混凝土渡槽(可通过2个流量的水)。二是开盘山渠四公里,需用炸药炸石开挖。工程任务艰巨,施工难度大,时间紧,必须在 1978年5月初水稻育秧时通水。
我带领施工团专班,克服了很多困难,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完成了施工任务。
1978年5月,漳河水哗哗地流经新建的一分干渠,全公社数万亩水稻的用水从此有了保障。
遗憾的是在领导施工过程中,因忽视抓安全而致一民工身亡。同升大队(现胡刘村)一名男青年,拉着板车运土建渡槽北台渠,拉着空板车从台渠上往下跑,不慎撞在装满泥土上坡的重载板车车把上,至腹部重伤,经抢救无效身亡!现在想起来仍很内疚。
在炸山开渠的施工中,一次让我值得庆幸,但现在想起来仍后怕的排
1978年,作者负责修建的漳河四干渠一分干温家巷渡槽险经历,使我记忆犹新。
那年冬天,近四公里长的渠道段面,分布在荆门牌楼城山村的几座石头山的山腰上,要用炸药炸出一条渠道来。施工难度很大,又很危险。每天中午12点,是全工地集中放炮炸石的时间,安全监督人员先督促施工人员疏散并清场,而后才吹响点火的口哨,这时近四公里长的山腰上,就会同时响起轰轰隆隆的爆破声,气势磅薄,场面壮观。爆炸过后还要检查、排除哑炮,即拆出炮眼中没有爆炸的雷管。
有天正当我检查到一处工地时,见几个年轻人正在排除一处哑炮,有个青年手持一根一米多长的铁钎准备向炮眼戳下去,我就大喊一声:“不能动!”随后指挥有经验的人,慢慢掏出了未引爆的雷管,避免了当时在场数人(我也不能幸免)的伤亡。
修建贺集公社长岗岭电灌站。
该工程由省水利厅出资400万元建设,从汉江两级提水,灌溉全公社
数万亩农田。      
县委常委冯博泉(时任县公安局长)任指挥长。县水利局一位副局长带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县指挥部指导施工。

工程项目主要是:开挖进水渠,建二级台渠,建二级电机泵站,建四十米长的钢筋混凝土渡槽,架设10多公里的高压线和建一个3万5千伏的变电站。
公社指挥部设在五丰大队(现石牌镇石岗村)。我带领三千多名劳动力在工地上施工两年顺利建成通水。
每天,天不亮起床号一吹就起床,天蒙蒙亮就开始施工。特别是冬天,寒风刺骨,我得和工地上的农民一样,上工地指挥施工,时间一长,脸上就被凛冽的北风吹得脱下一层皮。
1978年秋,新架设了高压输电线路,3.5万千伏变电站建成通电。从此,结束了全公社不通电的历史。
1979年圆满完成全部工程建设任务,没有发生一起大的伤亡事故。1979年夏天,我参加了县委组织的考察团,成员是全县各公社分管农田水利工作的副书记,赴江苏省参观“吨粮田”(即亩产2000斤)。我们一行20多人,由县人武部部长刘世聪带队,参观考察了无锡市、苏州市吴县等江南水乡的“吨粮田”,还参观了江阴县华西大队的村办工厂和农田“喷灌”。当时华西村一派现代农业的景象,使我们大开眼界。
经过党的培养教育和锻练,我作风正派,善于团结同志,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工作扎实,能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公社党委一班人的认可和县委的肯定。
1981年3月我35岁时,经县委研究同意并报荆州地委(钟祥当时隶属荆州管辖)批准,我被提任贺集公社(雨林更名为贺集)党委书记。这在当时全县20多个公社党委书记中,我是为数不多较年轻的党委书记之一。
任党委书记期间我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注意发挥党委一班人的作用,从不搞独断专行。同时,我坚持实说实干的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983年夏天,常遇暴风雨。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水稻白叶枯病开始在全社发生,如不积极防治,可至水稻绝收。为掌握一手资料,我没有坐在办公室听汇报,而是带着农技员深入到田间地头查看水稻发病情况。有一天,我到皮集管理区调查,从早到晚把彭墩、铜桥、熊洲、郑坪等八个村跑了一遍,一整天步行近30多公里。发现水稻白叶枯病有大面积发生的可能。我及时召集党委会研究并在发病严重的岳堤村召开全社村组干部现场会,安排迅速开展白叶枯病防治工作。加强水稻的科学管水,适时晒田,配合药剂防治。从而避免了这一病害在全社大面积发生。


(石牌豆腐论坛申明:版权作品,仅供查阅,请勿转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坚实的脚印(邱启鑫著)-第六章征途 当家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