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飞雪 发表于 2024-3-25 08:56:29

坚实的脚印(邱启鑫著)--第一章 故乡:“抵不到石牌一痴汉”





“抵不到石牌一痴汉”
石牌镇位于汉江之滨,清乾隆时,这里“水陆舟车,辐辏云集,烟火迷离,不下数千户”,交通便利,“米粮贸易颇盛",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居钟祥县四大镇之首。
奔流不息的汉江,推动石牌由农耕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发展。
旧时的石牌建有规模较大的陕西会馆,便于从汉江上游和其他各地来石牌做生意的商人聚居。
民国初年,石牌为钟祥县西南及荆门东一带粮食的集散地。土筑公路从石牌向西70华里经黄集、牌楼直通荆门城。荆门东部一带的粮食,一般均由骡马驮运到石牌粮行交易,再从水路销至武汉。武汉的商品货物(布疋、食盐、煤油、纸烟、火柴等生活日用品)则用船溯江而上运到石牌,再通过陆路销往石牌西部的广大地区。
港口有船行三家,镇子上有好几家骡马客栈。汉江码头上常年船帆云集,北路直通襄阳,南经马良、沙洋、仙桃至汉口。镇上来往客商熙熙攘攘,络驿不绝。
因此,石牌曾有“小汉口”之称。
天时地利促进了石牌的商品贸易。镇上商铺林立,鼎盛时镇上商户大小数百家。商家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经营粮食的粮行三十多家,“杨隆盛”“丁永茂”“袁勤昌”“苏泰来”“郭兴盛”“李万丰”等就是颇具盛名的粮行。
经营日用杂货的大商号有“源兴恒”“永昌大”“胡源盛”“李德丰”等八家,其中资金雄厚,规模较大的就是“源兴恒”了。老板姓武,他开的商号是镇上行业老大,实力雄厚,远近闻名。
经营布疋的疋头店有“源兴正”“吴和兴”“申厚昌”鼎丰祥”等上十家。还有花行(经营棉花)、当铺、药铺、瓷器铺、香铺(制售芃香、蜡烛)、茶叶铺、染      银      资
坊、巢丝坊、槽坊(酿酒)、磨坊、豆腐铺、饭馆、粉馆、酒馆、茶馆、肉案、书铺(印制学      2014年4月,作者的妻子蒋合琴在家乡石牌镇留影      提供      满足部门
生写字本)、铁匠铺、银匠铺、剃头铺等。还有制作五彩丝线的,织袜子的,缝衣裳专门有条衣街……      专用      
石牌因过去曾经的繁荣,孕育出了众多精于商贸的行家里手。石牌人通过做生意与外界交往广泛,同样通过生意,外埠人也非常了解石牌人。至今还流传着一首家喻户晓的歌谣:“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抵不到石牌一痴汉!”      这歌谣当初是称赞石牌人聪慧的。可是随着岁月的流转,却成了揶揄石牌人的笑话。这就须将典故的来历讲一讲了。
抗战期间,镇上大商号“源兴恒”在汉口设有办事处,驻有数名水客(采购员),雇有木船二十余只,负责采购中转货物。该商号姓武的小老板,有点智障,被人称为“痴巴”。有一次到汉口闲玩,住在他自家的“驻汉办”里。
一天,有几只盐船(航行在长江的木货船)满载海盐到汉口靠岸后,寻找买家,可全都碰了壁。原因是日冦即将打到武汉,人心惶惶,商家均在裹钱逃命,哪敢积压现款。如“源兴恒”驻汉办隔壁住的黄陂、孝感、汉川等地的生意人 就是这样想的。当盐商找到石牌“源兴恒”驻汉办时,冶巧专事采购的当家人不在,只有姓武的"痴巴”在家。他听盐商一寻问,二话不说,当即拍板:“这几船盐我
全买了!”
这笔生意做成后不久,日军占领了武汉,严控盐业交易,拿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盐了。而“源兴恒"却因囤积了这几船盐而发了大财。于是这首歌谣就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家喻户晓了。
现在,出门在外的石牌人,如果别人在茶余饭后,用这个典故再来调侃,你可以自豪地说:“一个痴汉都可以慧冠四海,至于一个正常人,那还用说吗?”
这则典故,像一个美好的预言,在历经半个多世纪后,得到了验证。我回老家与一位镇长见面叙谈时,他讲得最多的就是石牌人现在创造的致富奇迹,自豪和骄傲溢于言表。
如今,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盛产黄豆的石牌,捡起了祖传手艺做豆腐卖。近3万名石牌人,到全国400多座大中城市,做起了豆腐生意,有闯劲的一些年轻人,还跑到俄罗斯、新加坡、韩国、泰国做豆腐,每年挣回6个多亿钞票。有近8000人还当上了小老板。荆门市沃尔玛超市里开了个“上岛咖啡”连锁店,据说老板就是石牌豆腐郎致富后,投资五百多万开办的。
在外从事豆腐生意的石牌人中,有过半的人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也不在少数。
有些精明的石牌人通过外出做豆腐,了解到了很多经济信息,经过研判,他们还兼做商品物资流通的生意。听说有个石牌老乡,在新疆乌鲁木齐做豆腐生意,看到那儿盛产葵花籽,又很便宜,他一边做豆腐生意,一边用火车贩葵花籽到荆门卖,还赚了大钱。有个姓杨的石牌人在上海开豆腐坊,一年就赚了100多万元!
听到这些信息,看到家乡的变化,真叫人羡慕。也着实为他们用劳动和智慧致富,而倍感自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坚实的脚印(邱启鑫著)--第一章 故乡:“抵不到石牌一痴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