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最原始的文化:文明曙光
第一章 原始文化:文明曙光京山市永隆镇拜将台、参观头、石女山、田家湾、田家山遗址西距汉水约23公里,北距屈家岭遗址区约8公里,东距天门石家河遗址约16公里,进入江汉平原腹地。拜将台、参观头遗址临近,由北向南排列。石女山遗址北距参观头遗址约1公里,田家湾、田家山遗址在其东南约1公里。
京山市钱场镇油子岭、白家岭遗址,雁门口镇罗家西湾、熊家下湾、付贵庙、瓦子田、新湾遗址西北距屈家岭遗址区约11公里,东南距天门石家河遗址约7公里。油子岭遗址在白家岭遗址西北约2公里,西南距离付贵庙遗址约7公里。罗家西湾、熊家下湾、付贵庙、瓦子田遗址间距1~2公里,瓦子田遗址南距新湾遗址约3.5公里。
京山市孙桥镇青树岭遗址在朱家咀遗址西北约11公里,分布在溾水流域。前者在牛家河西岸,后者在夏家河南岸约150米。王峰岭遗址在盘家湾遗址西北约11公里,前者在王家河东岸,后者南邻三泉水库。青树岭、朱家咀遗址与王峰岭、盘家湾遗址之间有山脉阻隔,其西北均进入汉水岸边的河谷地带。
京山市三阳镇三王城遗址、宋河镇书映台和长山遗址西南距盘家湾遗址约20公里,分布在大富水流域。三王城遗址距离书映台遗址约20公里,书映台遗址距离长山遗址约6公里。西北通向随枣走廊,东南进入江汉平原腹地。
京山市坪坝镇范家台和喻家城遗址位于香山山脉东侧,分布在东漳河沿岸。间距约10公里,西北通向随枣走廊,东南进入江汉平原腹地。
第二节 原始文化发展
荆门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发现及新石器时代边畈文化和大溪文化先后在汉水两岸的出现,露出了人类活动的一缕晨曦。
一、旧石器时期
人
类是认识和支配自然界的主体,形成于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在动物世界中,人是最高等的动物,其他动物不可比拟。恩格斯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用自己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在人类的全部历史中,旧石器时代占99%以上,属于地质时代第四纪更新世。
在
地理位置上,荆门位于汉水中下游。汉水河谷发育于第四纪,中更新世时,汉水上流河谷的北部秦岭和南部大巴山,都还在抬升期。在秦岭、大巴山的抬升过程中,汉水中上游河谷才逐渐形成。汉水下游河床(以钟祥市为界)在晚更新世以前,一直没有固定的河道,在江汉盆地的基部漫游和流荡。汉水中上游两岸,除了平坦宽阔的平川之外,边缘地带还连接着秦岭、大巴山等丘陵地带。汉水两岸,生长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森林的边缘空隙之间,还分布有广阔的草原,属于以森林为主、草原为次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景观,是南、北动物群分布的过渡带。荆门的生态环境系统,适合于人类的迁徙和居住。
距
今300万年前,荆门已有陆地动物生存。1978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钟祥石牌镇肖店村发现的哺乳动物牙齿化石中,有食肉类犬科的牙齿、鹿的上下牙齿及猴类的一枚上臼齿,时代可能为早上新世(或稍早)。
1963年掇刀区龙骨井中出土的剑齿象牙化石,生活于300万年前的第三纪末到1万年前的第四纪,是一类今已灭绝的古象。
1983
年汉江沙洋段因施工在距江边110米的水下发现了纳玛象化石,纳玛象存在于距今20万年到10万年期间,分布于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晚更新世灭绝。它们生存的环境,属于热带及亚热带沼泽和河边的温暖地带。此纳玛象化石不是流水搬运的结果,而是附近的产物,因为它没有磨蚀痕迹。纳玛象化石在河床中被发现,说明现在的汉江河床与远古时期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
钟祥市汉水东岸先后发现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如钟祥市丰乐镇蛮雁山旧石器时代遗址、钟祥市罗汉寺种畜场罗汉寺旧石器时代遗址等,均有大量人类使用打制石器的文化遗存。受目前资料限制,其活动时间尚难判断。不过,根据人类演变和活动轨迹分析,仍可做出大致推断。“早期人类在中国境内是由南向北逐步扩散和迁徙的。早更新世早中期的人类生活在秦岭至淮河一线以南地区,中更新世早期的人类生活范围扩大到淮河以北、黄河以南地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