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飞雪 发表于 2011-4-26 21:37:39

慧心隽语——石牌荆台小学教师、青年作家杜爱华作品选

                                              作品1      《今日楼头柳又青》

                                                         ■杜爱华
                           
      又下雨了,滴滴答答,敲打在窗台上,疏一阵,密一阵,急急切切,像赶路的脚步。虽然拉着双层的窗帘,裹着厚厚的冬衣,但我明确地知道,这是春雨了。                           
   开了音响,听张火丁的《春闺梦》: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青。我蜷缩着身子,坐在地上收拾从书柜顶层翻落的一大叠信件。发黄的信,还有一张夹杂在书信里发黄了的照片。照片里的我和另一个女孩,躺在一片青青的麦地里,仰了两张清澈的脸,抿着嘴角,浅浅盈盈地对笑。照片中的那个男孩,拘谨地坐在我们的身边,显得手足无措。                           
   那片麦地就在我们就读的中学院墙外,中学毕业那年的春天,池塘绕水,杨柳依依。学校大门口那户人家的电视机上正讲到唐僧路过女儿国。我们躲在大门内侧,偷觑女儿国里春日正浓,繁华似锦。一曲“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唱罢,我们在某个春色里的午后,翻了院墙,奔向了三里路外的照相馆。第一次为春色的诱惑而不计后果,像青瓷一样薄脆的心情,又像窗纸一样的透明,那样透明的欢喜!               
   三年后,又是楼头柳又青的日子,唐僧早舍了女儿国,去西天取得了真经,在仙界作了旃檀功德佛。只是那个男孩离了我们,单独赴了那繁花似锦的春日约会,一去便没有回头,徒留下一袭的字迹,在以后每个柳色又青的春日里,无声且无奈地渐渐泛黄。
   从此,那样的青涩和单纯,不再有,一生也不再有。                           
   又是一曲唱罢,雨声就消失了,拉开窗帘,天空明显地亮了许多。太阳也半遮半掩地几欲露面。下楼,来到楼房前的一片空地上,吸气,吐气。去年春天的时候,这儿种上了一层密密匝匝的小草。夏天修房子时,由于无处堆放拆建的碎石瓦砾,这片草地便成了断砖碎瓦的栖息地,厚厚的一层残渣埋葬了正欣欣向荣的小草。如今,虽已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节了,却再无一片草儿能探出春天的喜悦来。世界对于不能行走的植物,或许太过于残忍,它们的一生注定墨守着一种可望而不可及。面对毁灭,只有承受。开学时,为了校园美观,学校就着地势在一地残渣上修建了两条小径,也有了点点“曲径通幽”的禅味。那些小草是否寻得了一栖幽静所在呢?                           
      两个小女孩靠在柳树下读《灰姑娘》:王子把舞鞋拿给她穿,鞋子穿在她脚上就像是专门为她做的一样。他走上前仔细看清楚她的脸后,认出了她,马上兴奋地说道:“这才是我真正的新娘。”两个小女孩咯咯地笑着,像多年前洒落在麦地里的两个女孩的笑声,笑声惊动了几只停歇在树上的麻雀,扑棱棱地离了树梢。抬头,柳枝上泛出了鹅黄的叶芽,又是一年柳又青的日子了。                        
      在读朱自清的《匆匆》时,曾叹服他把日渐空虚的日子写得痛惜到了骨髓里。可面对匆匆而去的日子,佛却说: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作品2       女人如花

                                             ■杜爱华

      自家门前种了几株月季,本不是什么名贵的花,但经历了一个寒冬的风雪,今年春季的花开得格外缤纷。
  左右两株开的是一色的,这种颜色平日里很是少见,朱砂色里带着点橘红的味道,娇艳而妩媚,是极具女性的色彩。靠右的那一株开了满枝头大大小小的花,仔细数了数,除去未开的花骨朵以外,竟有十七八朵争相怒放。
  如果说这种朱红的花代表成熟,像极了丰姿绰约的少妇,那么中间的那株月季,就是一位婷婷的少女了。花朵娇嫩粉红,复瓣层层叠叠,枝干纤长,花型硕大,比起玫瑰,有过之而无不及。
  月季的香味芬芳而甜蜜,醇美中带着些绵长的味道,但凡要人凑近了细品,才能感觉,这种花香是悠悠的,醇醇的,好似掺了如许的蜜进去。闻着这花香,总使人忆起少时嬉戏在荒郊野外:放学归来的三两孩童,在田埂边竟相采摘着毛毛草,稻田里紫苜蓿开得正旺盛,蝶舞莺飞,空气里到处都是野蔷薇散放出的幽香……
  是了,正是这花香,甜蜜而醇美的花香,将思绪牵引到很远很远的童年时代。一恍惚,流年已经似水地过去了。
  爱门前的这几株月季,花是平凡朴实的美,味是源远流长的香,好似一个女人走过的来路,从如水的青春到经年的成熟,从少女的多梦时节到已为人妇的波澜不惊、淡定从容……
  女人如花,花似女人,现实中的每个女人不都似一朵月季吗,用尽毕生的力气,开出平凡的美丽。花开花落、从从容容,走过这一生。自家门前种了几株月季,本不是什么名贵的花,但经历了一个寒冬的风雪,今年春季的花开得格外缤纷。
  左右两株开的是一色的,这种颜色平日里很是少见,朱砂色里带着点橘红的味道,娇艳而妩媚,是极具女性的色彩。靠右的那一株开了满枝头大大小小的花,仔细数了数,除去未开的花骨朵以外,竟有十七八朵争相怒放。
  如果说这种朱红的花代表成熟,像极了丰姿绰约的少妇,那么中间的那株月季,就是一位婷婷的少女了。花朵娇嫩粉红,复瓣层层叠叠,枝干纤长,花型硕大,比起玫瑰,有过之而无不及。
  月季的香味芬芳而甜蜜,醇美中带着些绵长的味道,但凡要人凑近了细品,才能感觉,这种花香是悠悠的,醇醇的,好似掺了如许的蜜进去。闻着这花香,总使人忆起少时嬉戏在荒郊野外:放学归来的三两孩童,在田埂边竟相采摘着毛毛草,稻田里紫苜蓿开得正旺盛,蝶舞莺飞,空气里到处都是野蔷薇散放出的幽香……
  是了,正是这花香,甜蜜而醇美的花香,将思绪牵引到很远很远的童年时代。一恍惚,流年已经似水地过去了。
  爱门前的这几株月季,花是平凡朴实的美,味是源远流长的香,好似一个女人走过的来路,从如水的青春到经年的成熟,从少女的多梦时节到已为人妇的波澜不惊、淡定从容……
  女人如花,花似女人,现实中的每个女人不都似一朵月季吗,用尽毕生的力气,开出平凡的美丽。花开花落、从从容容,走过这一生。


                                                    作品3       半棵桃树

                                                                      ■杜爱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树立足菜园的篱笆墙。它的身子一半向西,网住了一小块菜地。一半身子向东,探过篱笆墙边的一条乡村小路。路边就是堰塘,水很清。桃树就临水照花了。
      春天时,一树粉红的艳艳桃花,像抢得了春天里的头彩,妖媚极了。                           
      我天天往树上看。我告诉小梅,桃花在叽叽喳喳地赶路,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就变成桃子落下来。我是骗小梅的,这样她就能陪着我,毫不怀疑地一起等落下来的桃子,解除我春日里长长的寂寞。                     
      小梅五岁,是隔壁大叔的女儿。更多的时候,她和我躺在桃树下的那堆麦草旁听桃花。我们望着天,看那些闲得打盹的云在我们头顶上一拨一拨地溜达来,又一拨一拨地溜达去。母。。引领着小。。在拨弄着草堆里的小虫子,母。。的咕咕声和小。。的唧唧声不绝于耳。我家的老牛躺在草堆的另一边,翘着头,不停地反刍着胃里的干草。老牛的眼睛一动不动地望着桃树的方向,眼角总有泪水一样的液体流下来。我想老牛是看不懂桃花的妖艳的,它在想什么呢?我家养的那两头小猪也会挤过来,在我和小梅的身边哼哼唧唧地拱上一会,也在我们身边躺下了。小梅总被小猪的翘嘴拱得咯咯地笑个不停。
      阳光和暖。我们睡着了。小猪也睡着了。老牛也睡着了。母。。带着小。。也睡着了。
      桃花静静地落在我们的身上。
      我们竟然有过这样富裕的年月!                     
      树会记住很多事。它的花,它的果实。还有它忠实的臣民。树不会胡乱走动。可人会走动。开花的树会把人引向歧途——就像那棵开满了妖冶花儿的桃树。                           
      小梅走丢了。我以为她是去了村子西头。那里也有一棵开满桃花的树。我忘记了寻找一个比我小的孩子。忙碌的大人们也忘了,他们X惯把我们像动物一样放逐。                           
      我在傍晚时分听见了那声尖叫:这是谁家的孩子?我一个激灵,我相信桃树也会打激灵,那个激灵一定震落了一地桃花。我冲出房子,看见小梅躺在桃树下,浑身湿漉漉的。小梅的身上沾满了花瓣——她是为了打捞流水中的花瓣失足的!或许,她是受了一朵桃花的魅惑。
      多年后,我看见了胡兰成的一句话:桃花妖,是因为难画它的静。                           
       父亲说,桃树抢了菜地的阳光,阻碍了菜的生长。父亲说的时候脸色阴得可怕。他拿起砍刀。桃树的半个身子轰然倒地,碎了一地的桃花。粘稠的液体从桃树的身体里渗出来,凝结成一团团晶莹的东西,固执地包裹着伤口。
      被砍去半边身子的桃树不愿意委屈地活下去了,结出的桃子也在没有成熟前就次第坠落,夭折了。
      半棵桃树就这样病恹恹地活了两年。守着那个伤疤,它再也活不回当。。妖艳来。
      它消失了。我也走了。                           
      再偶尔经过时,我会驻足,像那时候一样,望天上悠闲得打盹的白云。柴垛消失了,庄稼的影子以灰烬的形式回归了土地。白生生的金属犁耙把老牛引进了一条再也回不来的去路。
       我记住的只是一棵桃树的妖,一个小女孩的笑,还有一头老牛流泪的眼。
       对生存,我便有了更加细微的伤感、热爱和耐心。


                                             作品4      灯火阑珊忆元宵

                                                                               ■杜爱华

       小时候不知道正月十五也叫元宵节,我们随着大人们的叫法是“过小年”。                           
         小年这天和大年三十一样,照例是要吃团圆饭的。饭菜的规格和三十那天差不多,只是气氛上稍稍淡了一些。相比而言,我更喜欢小年。小年这天下午,我们不用被妈妈。。在家里洗头、洗澡、换上新衣裳。吃过团圆饭,就是我们的自由时光了。                           
      我早早地在口袋里装上火柴,吃饭早的伙伴已经在屋前晃来晃去了。草草地扒上几口饭,便飞奔而去。在村头会合的大部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赶毛狗”去。                           
       我并没有见到过毛狗,毛狗的形象是奶奶告诉我的。奶奶说,在幺姑几岁大的时候,一只毛狗窜到家里,叼走了独自在家的幺姑。幸亏爷爷回家及时,毛狗没有得逞。奶奶讲的时候很是轻描淡写,我却听得毛骨悚然,在心里也对毛狗产生了不共戴天的仇恨。只是遗憾一直没有碰上那龇牙咧嘴的怪物,便渐渐遗忘了它。真正诱惑我们去赶毛狗的其实是放火的乐趣。                           
      出了村子,伙伴们便四散开去。地头都是深深浅浅的沟壑,沟壑边铺满了一层密密匝匝的枯草。每个人向着自己看中的草丛飞奔而去。只消片刻工夫,浓烟便从四面八方升腾起来,我们不断挪着位子点火,趴在地上吹火,竞相侍弄出熊熊燃烧的火焰。到处是兴奋的叫唤声,不断有小伙伴加入进来,浓烟一直从村头延伸到了对面二三里外的山岗上。                           
      我们放火也是有另一种私心的,放过火后,我们的心里又种下了期望:春天来时,草儿发芽,在被我们烧过的草丛中,会探出一根根新鲜嫩甜的毛针,那是我们挎着竹篮在野外劳动时,最向往的果腹之食呢。                           
      去县城上高中后,读到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才知道元宵节也观灯。毅然决定第一次留在县城看灯,是在看了戏曲陈三和五娘在元宵节赏花灯相遇一见钟情之后。那晚,“东风夜放花千树”,和朋友混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眼里看见的除了灯便是人,生怕落单的惶恐早已让自己忘了看灯的初衷。前不久看《大明宫词》,清醒地游离在太平公主观灯的元宵之夜,那种感觉倒比我自己观灯时要真实得多。在薛绍取下面具和太平公主四目相视之际,心头为之一颤。这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了吧?                           
      好多年不曾回家赶毛狗了。村头的枯草看似已经绝迹了,再点火怕是没有了引火之处,村子里的土地再无杂草可以衍生。当春天到来时,在越来越明净的野外,是否有一两株误入歧途的毛针感到了不明真相的伤感呢?                           
      我的第一次观灯也是我迄今为止最后的一次观灯,喜欢了安静,更怕灯市的繁华和人迹的嘈杂,也或许“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吧。


                                             作品5         狗芽草的秘密

                                                                       ■杜爱华

      狗芽草生长在春天的麦地里,或是沟壑旁。要不是为了完成母亲规定的猪草任务,我是绝对不会正眼瞧它们的。它们太丑陋,还全身长满刺。我在把它们弄进篮子里时,必须加倍小心。
      我和小翠常常跟在小翠的姐姐后面去弄狗芽草。小翠姐姐和我们是不同的,她不像我和小翠,看见一只麻雀或一只田鼠,都会激动得大喊大叫。小翠姐姐就算是看见一只兔子从她身边溜过,也默不作声。她的嘴角总是挂着丝丝笑意,那笑像一枚含苞的花骨朵,总绽不开花瓣来。
      小翠姐姐的身子鼓涨涨的,像春天小河里涨起来的春水。小翠姐姐的胳膊细腻圆润光滑,透露出生长的蓬勃力量;她浑圆的屁股把裤子绷得紧紧的,似要裂开一般;她高高挺起的胸脯,总在她不经意的身体扭动中不安分地抖动;小翠姐姐的腰却像池塘边杨树的枝条,细细柔柔的。
      又一个春光灿烂的日子。我弯着腰,撅着屁股,小心地弄着狗芽草。突然,我的目光被一种突然而至的阴影所覆盖。我张大嘴,瞪着眼。我幼稚的想象成为一扇打不开的天窗——在小翠姐姐裂开的裤裆,我看见了一道在记忆中从未见过的疤痕。多年后,我看见了“图腾”这个词语,这个嵌在我幼年脑海里,关于一个女人最隐秘部位的图腾,像一片春天的草地,又像一条涌动的溪流,在我的成长中时隐时现,时暗时明。
       我的惊愕惊吓了小翠姐姐,她敏感地站起来,阴影瞬间就消失了。我手足无措地站起来,天空好像飘来一块巨大的云彩,遮盖了我慌乱迷茫的小脸。一种模糊的意识开始变得清晰,在我自认为的这种隐讳不洁的羞耻心中,这种毫无准备的意外探秘行为加速了我的心理成长。我开始躲着她,躲在一种谁也看不见的成长漩涡里。
      不久后,小翠告诉我,她姐姐有男朋友了。小翠答应我,等他再来找小翠姐姐时,就带着我去偷看。我也真切地看见了一个阳光般清亮的男孩。可使我更惊讶的是,小翠姐姐竟然穿上了当时为农村人不耻的胸罩。那件胸罩透过她洁白的的确良衬衣,那样醒目,它像一条鞭子,抽痛了我迷惑的眼睛。小翠也对她姐姐表示了强烈不满。在那个下午,我和小翠拉钩上吊:我们一辈子不穿那种让长辈们不耻的东西。
      小翠姐姐并没有等到结婚那天,她S了,S在一根木棒之下。关于她S因的传言很多。我站在离小翠家远远的地方,哭了。为我曾偷觑过她青春身体的秘密,为那件张扬着叛逆的胸罩,为一株在我眼前还没有来得及开花并结出果实的狗芽草……
      我仍然坚守着和小翠的约定,可辍学的小翠毫不留情地撕毁了那个荒唐的约定,她有了男朋友。在一次送男朋友的途中,她骑着自行车从山腰上摔下山脚。住进医院时,她不省人事,她的眼神游离不定,像悬浮在阳光下的尘埃,上不了天堂,也落不到地面。她已不能认识身边的人,但在她看见我的那一瞬间,竟然叹气似地吐出了我的名字。她的母亲在旁边泪如雨下,而我也已泪流满面。我抓住她无力低垂的臂膀,她的臂膀闪烁着小翠姐姐所有过的细腻和光滑。她的嘴角挂着丝丝笑意,像还没有来得及绽放的花骨朵。她的胸脯挺拔着,这是上帝刻意打破人类的平庸无奇而设置的山峰吗?
      多年后的一个夜晚,我躺在医院的手术室里。子夜的钟声划过寂静的病房,在亮如白昼的手术灯影下,我的身子漂浮在童年的图腾之上,被软绵的云絮包裹着,被温暖的阳光覆盖着。在辽阔浩瀚的宇宙中,一声清脆的啼哭从天而降,一片绿葱葱的狗芽草开出了一地紫色的灿烂,生命的秘密在我缥缈不定的疼痛中向蓝天打开!


                                              作品6   隐形的翅膀
                                                                        ——读书有感
                                                                     ■杜爱华

      依稀记得,小的时候,正是小人书、连环画盛行的年月。在宁静又悠长的乡村日子里,厌倦了野花野草、蜻蜓蝴蝶的陪伴,一两本小人书、连环画的出现足以在小伙伴们的心中激起阵阵的涟漪。如谁能拥有一两本彩板的连环画,她就是一位坚不可摧的女王了。C场上、上下学的路上、田间地头、打猪菜的麦地里……这些偶尔惊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慰问品,填补了我们贫瘠而渴望的幼小心灵。
      上初中以后,我开始迷上了唐诗宋词。无论是忧郁的婉约派文字,还是粗犷的豪放派文字,那神奇的平仄、节奏、韵律都让我爱不释手,留恋忘返。我从哥哥姐姐,还有老师那里搜罗着各种版本的诗词书籍,沉迷其间,欲罢不能。倘佯在这些古文国粹里,我感受着来自生命本身那春花秋月般的美丽伤感,也体会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有志之士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果说这些没有目的的阅读是我成长过程中无意识吸汲的五谷杂粮,也不为过,充其量它们是为我的生活打上了一点点亮丽的底色。我真正开始有目的的阅读,是在高中以后。中外名著,四处搜寻。四大名著自是不用说,我粗读《红楼梦》大概有五遍,细读大抵也有三遍。至于外国名著,像《飘》、《红与黑》、《傲慢与偏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也不下于几十部。但对我震撼最大的一部书却是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这本书时,正是我高考失利之时,灰暗的心理正承受着自以为灰暗世界的压力。心情是灰色的,世界是灰色的,前途是灰色的……这时,海伦.凯勒,这个出生十九个月便丧失听力和视力的女子走进了我的生活。海伦.凯勒,她笔下的世界是一种纯粹的美好,明丽而充满色彩。这个生活在黑暗之中却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子,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四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
      我很感谢海伦.凯勒,虽然她的躯体不健全,但她用一颗健全的灵魂教给我用一颗纯洁、乐观向上的心去感受生命的痛,从而去享受生命的快乐,她让我学会怀着美好的情感,去用心观察、体会这个美丽世界。
      读书是应该有动力和方向的,对书的迷恋,使我在心里偷偷种下了当一个作家的种子。从2006年开始,我开始转移到散文类阅读。通过订阅和图书馆借阅,我几乎没有错过一期散文类大刊的阅读。同时,我也从网上搜索当前最前卫的散文大家的作品阅读,了解当前散文创作的导向。我也搜寻二十世纪散文家的作品阅读,比如沈从文先生、汪曾祺先生等等。厚积而薄发,当心中确实被写作的欲望充斥的时候,我便开始了写作。三年多来,已经有好几十篇散文诗歌在《荆门日报》、《荆门晚报》、《作家林》、《荆楚风》、《沙洋文艺》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界的前辈赞赏我的写作有鲁迅《朝花夕拾》之遗风。我也先后加入了钟祥市作家协会和荆门市作家协会,并多次受文联邀请,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学笔会采风活动。   
      我自认为,书是一盏灯。每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我依在床头,就着它明亮的光,在黑暗中前行。书作为一种精神,它始终是以一种等待方式,守候渴求者;书也是一种物质,它以水的形态,冲刷心灵,提升品格。而写作,便是灯光下那一双隐形的翅膀,使我这个默默行走在大地之上的女子,能静静聆听大地四季的禅音。这双翅膀带给了我淡定、平和、从容,教我学会生活,学会感恩,学会回报!

芦苇飞雪 发表于 2011-4-29 16:14:35

以前只知道她是石牌一中的英语老师,后来又知道她原来是石牌初中小马哥的妻子,现在我又知道她是荆门、钟祥作协会员,作品颇丰,是在许多报刊杂志中发表文章影响很大的青年作家。她在石牌的浮躁和喧闹中静心聆听“大地的禅音”,在细微繁琐的工作家务之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蔡兴蓉说:“一个爱好文学,喜欢读书的人,大抵是不会以恶意揣度别人的。”因为文学是提升人的品格的,使人。。。和正直的。
       希望能读到她更多的作品。

刘兴 发表于 2011-5-9 21:31:10

文笔具有女作家特有的清丽

beihou9i10 发表于 2012-2-21 09:07:07

呵呵,赞一个...

lt的发展离不开我的支持,拿分走人耶!

简单 发表于 2012-6-14 20:29:05

好文章

清水 发表于 2012-10-18 22:48:17

本帖最后由 清水 于 2012-10-18 22:49 编辑

      [转评]一直在给月牙儿的散文找个定位。起初拟题:一个乡村女教师的乡土。为此甚至想到了影响一代人的前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这部影片我没看过,但“乡村女教师”已作为一种美好的固定词留在我和那一代人的心中。后来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病语:乡村与乡土是重复的,而且除了表明月牙儿的身份,并不能代表她的乡土。钟祥石牌那个老镇,手笔大,名气大,虽在城乡结合部,但已经在模糊城乡的概念。如果城市有三个弟妹,它是挨得最近的一个。月牙儿在石牌教书,教的是英语,与土地相比太形而上。可以这样说,她的根在乡土,脚在小镇,思想在城市,灵魂在路上,这从《此岸到彼岸》《寂静与繁华》里看得出来,她总在对立与矛盾的两个极端当中寻找一种她要的东西,她是行进的乡土和城市之间的歌者.            宋体;">月牙儿得唐诗宋词的滋养,带着愈来愈淡的气息向文字走来。唐诗宋词真是一个奇迹,它千年以来滋养着一代一代中国文人。它以神奇的平仄、节奏、意境,把文学爱好者从诗歌引向散文或从散文引向诗歌。月牙儿应该是先写诗(至今还写,并常作杂志卷首语来载用),后写散文。在《未若嫁秋风》《长发为君留》里,她完全是一个唐诗宋词红楼梦里的一个婉约女子,吟风叹月,见花流泪。不过她把唐诗宋词的意境阐释得很巧妙,强化了“个体”的感受。比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更“硬朗”些,有一些诘问,多一点佛性。说“越来越淡的气息”,是指她的文字意境逐渐从虚灵走向沉实,从空中走向大地
          那么多感伤的灵魂,在秋风里自枝头无言无语的坠到滞湿的尘埃里,有一些低眉,有一些桀骜,有一些妖娆,有一些清苍,而更多的是坦然,
            在这些宛约的文字里,她越过女人的命运直接探问生命,使文章多了些内涵,比小女子散文多了些风骨            
         散文之大我个人以为,不全在字数多,块头大。“广”与“深”也是一种大。广是作者的一种胸怀,你关注生命,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一方水土,怀一腔悲悯,“位卑未敢忘忧国”,“勿我”或“大我”,题材自大。“深”,哪怕是一己之思,深刻,隽永,唤起人们共鸣,也是一种大。月牙儿的散文正从自我走向他人,轨迹清晰可见。《丢失》、《一盏灯的夜》关注奶奶、父亲、母亲,《沉默的品质》开始关注小镇及小镇上的生存状态,《狗芽草的秘密》回到乡土童年,关注他人起来了。她不是在刻意找这些题材,肯定是写作过程中的一种自然流向。从自我到亲情,从亲情到群体,从群体到社会,这是很多散文写作者的历程,就像小溪终会流向大海。在转向的同时,她还注意了手法的变化,在《狗芽草的秘密》中,她不仅设置了故事,而且叙事幽微,留了些白,加大了跨度,读起来更有思考,深度也在增加
      可能与“月牙儿”的名字有关,月牙儿的散文多关四季,多关风月。这一组里五处写到秋,三处写到黄昏,多处写到月,色调都比冷寂,带着一种皈依般的禅意。即使写春天的《九龙谷探春》也有这种感觉。宛如一组“四季清歌”。固然是一种美,但给人一种心境低落,情郁于中的感受,少了些蓬勃向上的生机活力。这在网上网友回贴时有微词。但愿这只是与某段低迷的人生经历有关。欣喜的是她后来的文字已经摆脱了这种情绪的笼罩。走出小我,她的视野更开阔些了,用笔也更从容练达多了。
      月牙儿的散文已具风格。如果语言如果更简洁些,紧凑些,机灵些,就更好了。有一点可以肯定,月牙儿是明确自己的方向的,而且勤奋、执著。相信不久,她的文字将以一种清新、大气、洒脱的气象呈现给大家

杜爱华 发表于 2012-10-26 07:48:35

我是在搜索石牌这个名字时无意中闯进来的,很惊讶我们石牌还有这样的一个论坛,也很惊讶我的胡言乱语在这个论坛强占了一席地盘。我很高兴朋友们能喜欢,衷心地谢谢你们这些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你们的喜欢是我继续的动力。
芦苇飞雪(对不起,不知道该称呼你还是您,我就直呼了),上面那篇《女人如花》不是我的,我把我的那篇《女人如花隔云端》贴在下面吧:
                                              女人如花隔云端
说来惭愧,我见过的名贵花卉屈指可数,特别是像牡丹之流的富贵之花,更是无颜一睹芳容。生长在地地道道的农村,倒是看惯了油菜花蚕豆花,还有做为篱笆墙的荆条花。农村人一般不种花,也不拿这些当花。
    从《诗经》流传下来的一株艳丽之花大概就是《桃夭》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该是怎样的明媚鲜艳啊。胡兰成道:“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这句关于桃花的赞美说到极致了。读他的这句话,便似看到了漫山遍野盛开的桃花,像一群妖冶的女子,颤抖着纤细的腰肢,“咯咯咯”地笑着向你袭来。
    这就是说,女人如花了。
    说到胡兰成,自然就会想到像一只飞蛾般扑向胡兰成的绝世女子张爱玲,“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果然就把花开到了尘埃了,把一颗孤傲的心思开到尘埃里了。只是,这朵花只开了短暂的一年,凋谢了。如此看来,还是把花儿开在云端里好吧。
    把自己的名字取作“如花”的女子在《胭脂扣》里。“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如花的美貌并没有让十二少S心塌地地履行他们的约定,他苟且地活在了人世。穿越阴阳相隔的如花再见到的是一个衣衫褴褛、穷困潦倒、猥琐的耄耋之人。如花啊如花,还是隔了云端的记忆多么的美好啊!
    真正让一位如花的女子开到了云端之上的是金岳霖老人,而这位绝世女子便是林徽因。金岳霖老人终生未娶,林徽因去世时,他取林徽因的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做一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如此还不够,金岳霖老人在八十多岁的某一天突然宴请宾客,客人问其缘故,他哽咽着告诉大家,那天是林徽因的生日。此时林徽因已经去世几十年了啊。正如林徽因诗中所到:你是爱,是暖 ,是诗的一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她是他开在天际,开在云端的一朵花儿啊。
    妹妹生女儿时,让我给取个名字。妹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嫁在了农村。她的女儿也许和我,还有她的母亲一样,抬眼所见到的无非是油菜花蚕豆花之类的花儿。于是,我给这个小东西取名“荆珂”,取荆条花的荆字。荆条花,算不上名贵,也不娇贵,甚至生长得有些许卑微。可她无张无显,平平淡淡的日子里,把花儿开在春天的野外,把春色涂在了蜜蜂嘤嘤嗡嗡的歌声里。
    在读《围城》时,当白流苏不理范柳原时,他便说:“你是医我的药”。我便想到了独活这味药。做药不好,女人还是如花的好。无论卑微也好,娇贵也罢,倒可以尝试学学独活的药性:自个活着,把花儿开到云端上去!风流自在,快乐而知足!

芦苇飞雪 发表于 2012-10-31 07:52:01

很喜欢你的文章,所以转过来了,实在抱歉,未经过你的“审核”!石牌浮躁的繁华背后,需要精神的基石,正如网友"李集黄哥"在“ 石牌精神 继续传承”中所说,石牌的精神核心目前需要的是文化的滋养!感谢你带来的内涵美!

锄禾 发表于 2012-12-12 17:25:53

有什么抱歉的!继续!巴不得。

周末 发表于 2019-11-1 21:40:54

石牌的精神核心目前需要的是文化的滋养!说得好!

周末 发表于 2019-11-1 21:43:11

女性细腻的文笔太有魅力了!为杜老师喝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慧心隽语——石牌荆台小学教师、青年作家杜爱华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