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塘港的“热集”
本帖最后由 shipai123 于 2012-9-27 13:05 编辑这里是一个小集市,它紧紧依偎位石牌镇,毗邻冷水镇。然而它属于文集镇,或因早期这里曾经有港口吧,得名塘港。而最能给人以小集市感觉的,是沿袭下来的,历双。。集。相对于单日无集的冷清而言,双日集X惯称为热集。
听说最初只是初一和十五赶场子,多是猪、牛等牲口的交易,场面很有限。后来就不同了。集镇相生,集就在贯穿东西南北的十字路口,集中在约一百米的路段。卖肉类的、卖水果的、卖蔬菜的、卖香菇的、卖鱼类水产品的、卖服装的、卖小吃的等等,按所转出的品种分别聚集在一起,在道路的两旁一字排开。这里以前平时转出的产品多是农民自产自销,现在,从城里贩来的商品也有一定。。例。
两个人两条鱼
集市刚开张
这都是自家自产自销的
购买产品的人来回穿梭其间,看货、问价、称量、FK,驾轻就熟。买的、卖的,都喊“老板”,老板这个称谓还真适合绝大多数人,又不失礼貌。买的人很少还价。赶集的人走了一茬又来了一茬,整个上午街上满是人,一派“热闹集市”气氛。
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车和拖拉机,不过拖拉机主要是作为农具存在,这两年汽车也越来越多。赶集最适合的是拖拉机,一般停放在三百米路段以外的地方,人货混装,不用担心罚分、罚款,突突突,满载而来,满载而归。来的时候是自产的蔬菜、香菇或自养的羊、土。。等,归的时候就是服装、百货。
除了赶集的人,沿街的杂货铺、服装店、理发店等也参与到集中来,单日很少有人光顾,此时也是顾客盈门。不过,有些店铺的老板已经开始担心自己的生意。
我用相机记录下了集的一些瞬间,而集的未来我不愿过多的思索。 {:soso_e179:}介绍详细! 三镇交界处,难怪如此集市能够存在 这里是我幼年时代最早的“集市”印象。半夜跟父亲来这里卖蒜薹。买新衣服 现在的塘港集远不如以前热闹,记得小时候赶集远的早上3点就要起床往集上走刘港,冷水、候集,石牌北边部分村都来塘港赶集,那个时候号称小XG,集是从汉;边上一直到现在的公路边上,以;边上人集中多,主要因为河对面的也要过来赶集。热闹非凡,如今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做豆腐,赶集的都是老人孩子居多了,购买力有限,因此集市萧条不少,但每年过年依然热闹的很,但集市中心现在集中到十字路口,堵车严重。
页:
[1]